学工

STUDENT AFFAIRS

完满教育

首页 > 学工 > 完满教育 > 正文

【志愿服务】寻迹乌马河 赏三雕风华 刻古韵匠心——“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5-31阅读数:

当现代青年的指尖触碰古老雕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 年 5 月 30 日下午,30名大学生走进乌马河非遗博物馆,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参与了由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专项志愿服务队精心策划的 “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此次活动以“触摸三雕技艺,传承文化基因”为主题,通过“参观+动手实践”的形式,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木雕、石雕、砖雕这三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在指尖与匠心的碰撞中搭建起现代青年与古老非遗的对话桥梁。


三雕艺术的前世今生

下午两时,活动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首先走进匠心筑梦——传统雕刻艺术艺术展”,从明清到近现代的三雕珍品依次铺陈

门楼、斗拱、窗棂、木匾、雀替、荷叶墩...这些木雕构件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建筑的需求,还在艺术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家看这件雕,表面的包浆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而刀工的顿挫感恰恰体现了匠人七分凿三分磨的口诀讲解员指着一件水月观音像》雕作品,现场讲解传统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当看到展柜中陈列的鱼形木雕工具半月形的石雕凿子时,不少同学拿出手机拍摄,惊叹于古人的工具能够如此精巧


宋金砖雕、瓦当、烟突、墀头、土地龛...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里的展品结合专业课程,从文化内涵、造型结构、装饰纹样出发,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一块风化残损的砖雕如何通过拓样、凿坯、细刻等道工序重获新生。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非遗,现在才知道每件作品背后都有这么多讲究。视觉2401班的张瑞方同学在参观笔记中如是写道。


从旁观者到传承人

如果说参观是视觉的盛宴,那么实践环节则是触觉的唤醒。博物馆楼的非遗工坊里原木长桌上整齐摆放着雕刻工具:由肥皂来代替木料、石和青砖,整齐摆放的刻刀,以及一系列用来辅佐雕刻的工具。志愿者现场示范:握刀要像握毛笔,手腕发力要稳,刻线条时要顺着走向......按照 打坯——出细——磨光的工序,先用刻刀砖表面多余部分凿去,勾勒出莲花和藤蔓的大致形状。接着换上另一种刻刀,沿着纹样轮廓细致雕刻,每一刀都要控制好深度,防止块碎裂。随着碎屑簌簌掉落,发现课本里的知识突然了过来以前研究古建筑,总觉得砖雕是静态的装饰,亲手雕刻才明白,每道曲线都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刻刀侧面将雕刻面反复打磨,让纹样更加光滑细腻


在实践中,同学们领取了雕刻工具,尝试在肥皂上复刻花型楼阁古代建筑以及校园内的现代景观。有的同学很快掌握了要领,刀锋在木料上灵活游走,不一会儿便刻出了图书馆的轮廓“人无完人”,遇到难题的同学则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逐渐领悟到了非遗的魅力。先沿着 祥云纹边缘凿出凹槽,再用圆刀将纹样中间部分的料逐步剔除,通过深浅不一的凿刻营造出云朵的层次感。过程中,他不断调整握刀角度和敲击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料崩裂。原以为像画画一样随性,没想到要顺着纹理、控制力度,太考验耐心了!擦着额头的汗珠感慨。


两个小时的实践里,皂屑纷飞中诞生了许多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有门楼、石狮;有烟突、瓦当;更有尝试复刻古代的建筑。雕刀起落间,古老技艺与青春活力产生奇妙共鸣。


青年老手艺

在活动尾声,一段特别的视频引发共鸣:镜头记录了同学们从最初握刀时的紧张,到完成作品时的雀跃,指尖的皂屑粉沾染的衣襟,都成为与非遗亲密接触的印记。


暮色中的博物馆外,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雕上未打磨的棱角、略显生涩的刀痕,恰如非遗传承在当代的真实模样——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力。当年轻的身影与古老的技艺在镜头中重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体验活动的圆满结束,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的开始。正如活动策划上印着的那句话:非遗不是记忆的琥珀,而是流动在你我手中的活态传承。

撰写:宋悦鸣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志愿服务部  摄影:宋悦鸣  责任编辑:任海仙 秦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