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STUDENT AFFAIRS

完满教育

首页 > 学工 > 完满教育 > 正文

【志愿服务】竹篾翻飞织经纬——“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5-29阅读数:

五月的孟母文化园草木葳蕤,青瓦白墙掩映在修竹茂林之间,空气中浮动着新竹的清冽香气。2025 年 5 月 28 日下午,古色古香的园内同学们正围坐在长廊中,听着竹叶沙沙声,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竹编技艺之旅。雕花木窗上的 孟母教子砖雕与廊柱间悬挂的竹编灯笼相映成趣,为这场传统与青春的对话铺上了温润的底色。


青砖黛瓦下的文明溯源

7000 年前河姆渡先民编竹为器,3000 年前《诗经》记载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竹编始终与中华文明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志愿者手持实物讲解竹编从实用工具到艺术载体的演变,特别强调 竹取于自然,用毕归自然 的生态智慧让同学们不禁感慨:原来传统工艺里藏着最早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传统技法的现代转译

实操区摆放着新鲜毛竹、篾刀、刮刀等工具,志愿者首先演示破竹制篾 的核心技艺将毛竹劈成均匀竹片,再分层刮出青篾与黄篾,青篾柔韧宜编纹,黄篾坚硬宜承重,古人早就在实践中掌握了材料特性。握着篾刀小心翼翼地破竹,刀刃沿着竹节弧度切入,新竹开裂的脆响与不知何处的流水声应和。将竹篾刮至薄如蝉翼,尝试在表面编织出的镂空纹样另一边的志愿者则用不同粗细的竹篾编织出渐变效果,让传统工艺展现出当代纤维艺术的韵律美。


当第一根竹篾在指尖交错,细密的沙沙声与园子里的蝉鸣应和,仿佛千年时光在此刻编织成网通过篾条的倾斜角度与交叉密度,在半球的边缘复刻出垛口的立体效果。这种手法立刻引来同学们的围观,大家围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竹编设计,让传统技艺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名片。

廊桥水榭间的传承新章

夕阳为飞檐镀上金边时,清幽的长廊上摆满了纯竹编工艺的作品有的编织出竹扇,篾条的走向恰似五线谱上的旋律有的编织出小船,竹篾间隙漏下的阳光,在石砖上投出迷你版的剪影还有的编织出竹篮,顶部篾条通过榫卯式编织实现开合,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精巧,又融入现代建筑的空间美学。


不用一滴颜料,却比色彩更动人。志愿者轻抚着自己编织的水波纹竹扇,篾条的天然色差在光影下呈现出湖水的层次感。暮色渐浓,同学们捧着作品穿过刻有 继往开来的石拱门,手中竹篾带着阳光的温度。对于艺术传媒学院的学子而言,这场体验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对 材料本质的回归 —— 当摒弃颜料的加持,竹篾的天然肌理、编织的经纬秩序,反而让传统工艺在当代设计中找到了更本真的表达。正如文化园石碑上的《孟母颂》所写:教泽绵长,匠心永续,年轻的指尖正以设计的语言,为千年竹编技艺编织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学新章。


撰稿:宋悦鸣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部  摄影:宋悦鸣  责任编辑:任海仙 程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