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蝉鸣还没来得及调准音叉,艺术传媒学院数媒2401的同学们就已被“绿意整活”攻陷。5月14日,以“植物拓印,自然留痕”为主题的植物标本活动在杏花书院lucky room展开。这场以草木为媒的聚会,既是对初夏生机的定格,更是用想象力为日常注入诗意的解压实验,让快节奏的校园生活里,藏下一片可以随时翻阅的“自然盲盒”。
草木间的“探索之旅”
阳光透过叶隙碎金般倾洒在采集夹上,数媒2401班的同学们踩着细碎光影,奔赴校园各处开启标本采集之旅。
同学们时而俯身观察草丛中的野花,时而踮脚轻摘树梢的嫩叶。道路两旁,有人轻拾飘落的花瓣,细心摆成扇形;实验楼后,几组同学围蹲观察蒲公英与苦苣菜的细微差异;图书馆旁的树下,一位学生摩挲树叶,认真观察叶片锯齿形状与叶脉走向——初夏的微风里,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映照着俯身观察的剪影,每一缕阳光都记录着静心收集的热忱。






定格时光的“自然笔记”
“我想把这些叶子拼成花束的形状。”有同学握着剪刀的手指轻颤,将不同形状的叶片细细裁剪、逐层堆叠,叶脉的走向在阳光下交织成温柔的纹路;有的同学深谙色彩美学,让鹅黄的银杏叶与紫色的小花两两依偎,宛如打翻了的调色盘在标本纸上洇开;最别出心裁的是将整朵玉兰封入透明塑封膜的瞬间——冰绡般的花瓣还凝着清晨的露水感,萼片微卷的弧度里,仿佛藏着整个春天的呼吸。




压制、装帧、分享……当植物与指尖相遇,自然教育的意义在实践中悄然生长。学生们将采集的植物夹入吸水纸,层层叠放于标本夹中,用刮板压实。
当最后一片带着指尖温度的叶片被透明塑封膜轻轻裹住,三十余件凝着草木清香的“自然信物”终于在午后阳光中成型。同学们指尖抚过标本上舒展的叶脉,看着那些在采集夹里压平的野花嫩叶,此刻正以最轻盈的姿态定格在透明薄膜间。方才俯身观察时沾在袖口的草屑、讨论叶片特征时泛起的笑意,都化作了标本边缘若有似无的温度。有人举起标本对着阳光,看光线穿透叶肉间隙织就的金色网纹,嘴角扬起的弧度里,藏着与自然对话后留下的温柔回响。



自然的信笺:三十件标本里的夏日絮语
压花成笺,定格的不仅是植物形态,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通过采集、制作、展示标本,大家在观察中感受植物形态之美,在协作中体会分享的乐趣,在创意表达中拓展思维边界。活动以草木为媒,让日常学习生活与自然观察产生联结,既提升了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身边事物的细腻感知。这份藏在叶片脉络里的专注与探索,或许会成为繁忙学业中一抹清新的注脚,让自然的诗意悄然浸润成长的时光。


一片叶子的启示
“这次做叶片标本,我才真正注意到校园里有那么多不同的植物。制作标本时,要小心把叶片夹进吸水纸,再用刮板压平,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看到全班同学的标本摆在一起,突然觉得我们不是在完成作业,而是一起给校园的夏天办了个‘树叶画展’——每片叶子都是自然的笔触,而我们有幸做了握笔的人。”
——郅济钰
(撰稿:王溪娜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 摄影:沈文怡 王溪娜 责任编辑:任海仙 秦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