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拂过校园,垂柳在湖畔抽了新芽,空气里浮动着草木苏醒的气息,连廊边的树上也缀满花苞。在这万物生长的时节,毣谷书院的玻璃窗却被水汽蒙上一层薄纱——2025年3月20日14:00-15:00艺术传媒学院动画2301班在毣谷望野·共享厨房举办一场以“巧手包饺,乐享时光”为主题的包饺子制作活动,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午后缓缓拉开序幕。当青葱校园遇见烟火炊香,当传统技艺碰撞青春创意,这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劳动课堂,让同学们在揉面擀皮间体悟文化根脉,于协作分享中感受集体温情。





活动前七天,班级微信群便热闹起来。“白菜猪肉VS莲藕猪肉,饺子馅C位争夺战等你投票。”最终经典的白菜猪肉以遥遥领先的票数夺得冠军。组织者提前发出预热视频,祖传枣木擀面杖在案板上轻滚,面皮舒展成圆月,吊起同学们的氛围。为了在活动当天包的尽兴,活动前一天就让同学们分为面团组和调馅组精心筹备起来。面粉经过面团组的手一一蜕变。粉过筛时扬起细雪,温水里化开的盐粒与面粉相遇,化作绵延的面团。不锈钢盆蒙上湿润的纱布,面团在里面舒展筋骨,开始醒面。调馅组也同样热闹。刀起落间,白菜在案板上跳起圆舞曲。肥瘦相间的肉糜分三次打入葱姜水,直到筷子能立在馅料中不倒。那些沉睡的面团与馅料,将在一天后与青春撞个满怀。





包饺子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自由组队围在操作台前,展开了一场趣味十足的集体协作。揉面、擀皮、填馅、捏合,各组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交流心得,有人专注地将面团擀成大小均匀的圆皮,擀面皮是个技术活,也是包饺子的关键步骤。拿起擀面杖,将一小团面团放在案板上,轻轻一压,然后快速地转动面团,擀面杖在面团上均匀地滚动,不一会儿,一张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皮就擀好了。新手们则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面皮擀得太薄容易破,就是形状擀得不规则。但在同学们的互相帮助和鼓励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擀出的面皮也越来越像样。更多同学在尝试中摸索出包饺子的技巧。最初生疏的动作逐渐变得流畅,托盘上陆续摆出月牙饺、元宝饺、波浪边饺,老鼠饺等各种造型。还有的别出心裁地包成了小包子的形状,引得大家阵阵欢笑。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分享着自己家乡的饺子文化和习俗,气氛十分融洽。在交流中,同学们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还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饺子包好后,就进入了煮饺子和吃饺子的环节。这怕不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沸腾的大锅升腾起氤氲热气。同学们屏息凝视着笊篱起落,见证自己的作品在滚水中沉浮。饺子煮好后,同学们纷纷端起自己的碗,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一边吃,一边互相评价着饺子的味道,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食堂“露馅的才是幸运饺!”“谁包的空气饺子!” 同学们此刻围坐长桌,分享着跨越地域的口味偏好,讲述着各自家中除夕包饺子的故事。快门声定格下一张张灿烂笑脸。





饺子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为驱寒发明"娇耳",至今已传承近两千年。从冬至节气的药膳发展为春节必备的团圆象征,从黄河流域蔓延至大江南北,衍生出灌汤饺、水晶饺、红油水饺等百余种形态。如今,这枚小小的面食早已超越充饥功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情感符号——除夕夜案板前的阖家欢笑,游子行囊里珍藏的家乡馅料,都在热气蒸腾中化作永恒的文化基因。当同学们将最后一个饺子吃完,"巧手包饺,乐享时光"活动在暮色中圆满落幕。这些浸润着文化温度的手作饺子,终将成为青春纪念册里的一页书签,见证着传统技艺与年轻灵魂的美妙相逢。
(撰稿:邢宇杭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动画2301班 摄影:程春丽 责任编辑:任海仙 秦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