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广袤星空中,甲骨文犹如一颗穿越时空的星辰,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初的光芒。12月15日,“用甲骨文打开三千年前的盛会”系列活动迎来了其精彩纷呈的第二篇章:“随‘食’大小写”。在这一次的文化盛宴里,“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不仅深入挖掘了甲骨文的神秘魅力,更以新颖的手法融入日常饮食,引领学生们踏上一段融会古今的文化探索之旅。
高校趣闻:面团上的文化革命
此次甲骨文盛宴的核心亮点聚焦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材——面团,结合古老的甲骨文书法艺术,创造出既具视觉冲击力又富含文化底蕴的作品。在志愿者们的悉心教导下,参与的学生从最基本的揉面技巧学起,逐步掌握擀面要领,这不是普通的擀面,这可是时光穿梭机,一不小心就把小艺学子的手变成了历史学家的笔触呢!在细软的面皮上刻画出甲骨文字迹可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




“面食艺术家”的养成记
当甲骨文遇上美食,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鼓励创新与个性表达。参与其中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不同的图案,甚至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这种融合传统与创意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让甲骨文不再是冰冷的学术研究,而是鲜活的文化体验。
当甲骨文以另一种形式上了桌,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不仅仅是满桌形态各异的艺术佳肴,更是一份份由衷的感慨与骄傲。参与进来的小艺学子围绕在作品前,相互讨论、拍照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刻,甲骨文不再仅限于书本之中,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见证了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担当。




文化与美食的美妙交融
“原来,把古老的文化带入生活,可以如此有趣;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者,让历史的长河永远流淌下去......”这些都是来自这群“美食家们”的感叹,带着甲骨文气息的面食告诉学生们,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你愿意,它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通过这种直观且接地气的方式,不仅可以掌握到甲骨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许多人在活动结束后表示,他们会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甲骨文和其他古代文明的信息,更好的认识这份来自三千多年前的文字艺术。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用甲骨文打开三千年前的盛会第二期:随‘食’大小写”完美落幕。但“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想要留给同学们的,不仅是面食上的美味记忆,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和深深感动。让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活动出现,让完满的校园生活因文化的滋养而更加丰富多彩,让年轻的心灵在探索中成长,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思想碰撞出更多璀璨的火花。
(撰稿:张学英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志愿服务部 摄影: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志愿服务部 责任编辑:任海仙 程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