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字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甲骨文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12月4日,“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掀起了一股学习甲骨文的热潮,用甲骨文打开三千多年前的盛宴,这不是普通的聚会,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盛宴,让古往今来的文字爱好者彻底嗨翻天!
甲骨探秘,活字解码
当古老与青春相遇,当知识与激情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让我们聚焦于这场由志愿服务队倾情呈现的甲骨文奇妙日,跟随这群热血沸腾的“文化使者”,揭开三千岁甲骨文宝宝的秘密面纱!
志愿者作为这次文化传播活动的主力军,带着通往甲骨文世界大门的钥匙,门中昔日的神秘符号变得亲切可人,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探索未知的香甜味道。而这,就是志愿者们的魔法——用知识与爱心向同学们介绍了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发掘过程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让现场的小艺学子对这门古老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碰撞火花,甲骨文猜猜乐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甲骨文猜猜乐”环节,直接让现场气氛飙升,直达高潮,学生们积极参与,争相解答各种关于甲骨文的小谜题,以新颖有趣的竞答方式,检验并拓展了这群甲骨文小萌新们的知识边界,答对题目既有奖励,知识也无形深入脑海,寓教于乐的形式让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指尖非遗,古风再现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No No No,重头戏还在后头!志愿者带领大家上了一回时光机,穿越古代,利用木条和麻绳编织竹简,万万没想到,这样简单的材料制作起来难度还不小。志愿者细心教授如何亲手打造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限量版”甲骨文竹简作品,编织难度不小也拦不住热爱古老文字的心,更拦不住这群热情洋溢的小艺学子们。麻绳串联起来木条,编织出了汉字的历史长河,承载了文字与故事,每一张编好的竹简虽不如古物般精美,却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独特的存在。







一笔一划在竹简上书写甲骨文相关的祝福语,“前程似锦、步步高升、大吉大利......”一字一句都是艺家人的美好期许,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之时。当最后一笔落下,一块块刻有甲骨文的“竹简”犹如跨越千年的信使,载着个人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份经历不仅让人深刻体会到甲骨文之美,更促使参与者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这场独特的活动中,甲骨文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跃然纸上,走进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田,成为连接古今、沟通未来的桥梁。“拾遗记”非遗传承在行动专项志愿服务队相信,这样的文化之旅会继续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每一个字符都藏着一段故事,等待着人们的倾听。

(撰稿:张学英 供稿: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志愿服务部 摄影:艺术传媒学院团总支宣传部 责任编辑:任海仙 程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