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引言
艺术传媒系完满班级读书分享会——《活着》是一门艺术
10月10日16点10分,在艺术教学楼专业教室4,举办了一场以“知识绽放青春悦读打造梦想”为主题的完满班级读书分享会。很多人都疑惑,甚至曾经问过:“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和很多人一样,读完《活着》,我心里也沉甸甸的,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如同想要尖叫,叫声却卡在喉咙里。读完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我并没有像其他读者那样伤心欲绝,痛苦流涕,反而是出乎意料的平静。无论何时,我们不能缺少像《活着》这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感慨的文学作品。人生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巧妙的寓诸生活,这正是《活着》力量的源泉。


艺术传媒系完满班级读书分享会——《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我们
未看这本书前,在我的世界观中,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都是世界上平凡的事。读书分享会之后,深深明白了,虽然这些事对于世界来说是平凡,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都不平凡。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许多不同方面的书籍去解读。比如,仅仅把它当作一本长篇小说来欣赏,因为它里面的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再如,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学术材料来研究,因为它里面的人物,风俗都是有原型,有依据的;还可以把它当作一本激励书籍,因为这里面的人物都是乐观向上,开朗大方,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的。

艺术传媒系完满班级读书分享会——对救赎,可以这样解释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书里,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
当你逃离那些负罪感,同时也意味着丢掉了最初的天真和纯粹,知道我们习惯了虚伪,把麻木当作幸福,用陪伴掩盖孤独,用狂笑掩饰虚无。
读书分享会中,我明白,在这本书里,其实最打动海狸的是,成年后阿米尔为了救赎而回到阿富汗,从塔利班手里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至此,我们对友情的误会,就以为它是万能的。
这次读书分享会之后,我的身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心态上,这一切都取决于持之以恒的读书,一点点改变我的观念,每周一本必读书目,大家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想法和思维的途径。我们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跟着书中的音符跳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产生切身体会,并且自己把这种体验应用到自己的实际上生活中,就会形成新的理念和生活的观念,这样慢慢坚持下去,我们就会从思想到行动一点点改变起来!这就是我们改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