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首页 > 动态 > 正文

“拾遗记”双师课堂:探寻与传承晋作家具榫卯结构的非遗魅力

发布时间:2024-04-11阅读数:

4月9日,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21级专业的《家具设计》课程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于非遗文化博物馆内隆重举办了“拾遗记”非遗双师课堂——“晋作家具榫卯结构”专题活动。本次课堂深入挖掘晋作家具榫卯结构这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特邀陈俊副教授、孙琪副教授以及非遗传承人畅显明先生共同授课。艺术传媒学院院长盛卓立、学工副院长李风娇、非遗研究中心王书豪老师以及多位骨干教师莅临指导,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宴。

课堂开场前盛卓立院长表示,晋作家具榫卯结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他希望通过此次非遗双师课堂,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榫卯结构的精湛技艺,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盛卓立院长也对学生们寄予了厚望。他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他还表示,艺术传媒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随后课堂正式拉开帷幕。孙琪副教授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晋作家具的概况。她指出,山西作为我国最早制造并使用家具的地区之一,孕育了承载着三晋文化的晋作家具。这种家具经过长期的继承、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晋作”。晋作家具在清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以其体量硕大、沉穆劲挺、框厚板实、大边坚梆等特点著称,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晋作家具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完美结合,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因其主要以家庭传承的方式为主,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技艺。这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地方文化的独特贡献。

陈俊副教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历为引,深入讲解了“榫卯结构”的精髓。他分别从结构特点、发展历程和创新设计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榫卯结构,作为古代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其原理在于利用两个木制构件之间的凸凹部位进行紧密结合。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通过榫卯的相互吻合,形成了一种既牢固又富有弹性的框架。在明代家具这一传统家具的巅峰之作中,榫卯结构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以其优质的材料、精湛的做工和舒适的体验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中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他还强调,为使榫卯结构这一非遗技艺能够得到有效传承,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其原理与特点,并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鼓励学生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榫卯结构这一独特的技艺形式,为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陈俊副教授的精彩讲解之后,非遗传承人畅显明先生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他事先精心准备了榫卯结构的构件,并逐一发放给同学们,让大家亲自动手进行拼接和拆分。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块,实则构造精妙,暗藏玄机。在畅显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认真观察、仔细揣摩,尝试将各个构件按照榫卯结构的原理进行组合。通过实践,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榫卯结构的独特魅力和精巧之处,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和见闻,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亲手操作,他们对榫卯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更加浓厚。这次实践活动无疑为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非遗双师课堂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次艺术传媒学院“拾遗记”非遗双师课堂专业教授与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引领下,学生深入领略了晋作家具榫卯结构的非遗魅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榫卯结构的精巧与神奇,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认同。此次课堂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艺术传媒学院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撰稿:夏玲玲 校稿:孙琪 摄影:吴紫威,肖田骏 编辑: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