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山西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本学期,艺术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开展了《文化遗产专题实践》课程。本次课程以“探寻古建之美,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组织学生前往忻州定襄南禅寺、洪福寺及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感受古建筑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

环境设计专业开展《文化遗产专题实践》课程研学
在为期一天的校外实践中,师生们首先走进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通过专业教师的现场讲解,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唐代建筑的斗拱结构、屋顶形制及空间布局特点,并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性,对古建筑的、比例及装饰细节进行了记录。随后,团队前往洪福寺,重点考察了元代壁画与彩塑艺术,学生从色彩运用、纹样构成中汲取灵感,为后续的文创设计积累素材。最后参观了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到黄鹤楼、鹳雀楼等微型古建筑,观察到榫卯的结构,古建筑的构件。

学生前往南禅寺、洪福寺、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等地文化遗产考察
在忻州定襄的《文化遗产专题实践》课程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深度探索古建智慧:于南禅寺观察唐代斗拱梁架,将榫卯抗震原理转化为三维空间认知;在洪福寺提取彩塑壁画中的莲花、卷草纹样,探索传统符号在现代景观装置的转译路径;参访山西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时,通过晋商大院微缩模型解析地域建筑叙事逻辑,并亲睹“偷梁换柱”修复工艺,领悟活态传承的真谛。触摸千年柱础的斑驳痕迹时,学生们感慨:“古人用结构写就哲学,我们应是文明的守夜人”;面对应县木塔的精密模型, 学生们萌生“用数字建模让濒危古建虚拟永生”的使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使环境设计超越空间塑造,升华为文化根脉的守护。
本次专题实践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认知传统营造智慧的沉浸式课堂。通过零距离接触南禅寺的唐代梁架与斗拱,学生领悟了榫卯结构"以柔克刚"的抗震哲学,将《建筑构造》中的力学原理转化为可触摸的空间语言;在洪福寺彩塑与壁画的纹样海洋里,他们学会从卷草纹、莲花座中提炼文化基因,为现代景观装置注入传统魂魄。当指尖抚过千年柱础的斑驳肌理,当目光丈量晋商大院的微缩模型,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在建筑中的凝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学生实现蜕变。专业层面,掌握纹样转译等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设计方法;文化层面,树立"修旧如旧"的活态保护观,理解古建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精神层面,将设计升华为文化守夜人的担当。最终,课程让环境设计突破空间塑造的维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教会学生用当代技术守护历史根脉,以创新设计延续文明信条。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撰稿:裴炳,校稿:范钱江,校审:孙琪,编辑: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