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媒学院省级一流课程《室内空间设计》结课展于6月19日在箕城书院圆满落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书院量身打造的九大核心空间改造方案,以“非遗文化现代转译”为核心,将山西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构建起传统文化在当代空间中的活态传承场域。课程在完满办公室主任刘晓雄老师的推动下,以“完满教育”为理念,实现非遗传承、专业实践与书院育人的三维联动,成为双院协同育人的创新范本。

汇报现场
一、双院协同导向下的设计实践链条
本次课程以“双院协同、实践育人”为鲜明导向,紧密对接箕城书院真实空间改造需求。在课程组教师杜航、李彦平的全程指导下,学生历经“非遗调研—元素解构—功能适配—技术转化”四阶段:初期通过严谨的实地测量与山西非遗名录系统梳理,锁定与书院气质契合的建筑装饰、传统工艺类非遗;中期以“材质替换、工艺简化、功能重构”为策略,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落地的空间语言;最终完成兼具空间表现力与文化深度的效果图及展板,形成“理论—实践—文化”闭环培养模式。

箕城书院设计过程
二、三大模块下的空间设计创新解析
面对书院九大功能空间,以“传统融非遗、现代融极简、未来融科技”为设计脉络,将空间重新归类为三大创新体系:文脉传承模块融非遗中,晋韵・大观园以激光雕刻剪纸纹样重构光影叙事,得闲・茶室用澄泥砚流水装置与绛州剔犀云纹传递茶道非遗,愈见・暖心栈以堆锦刺绣软装搭配皮影互动区打造治愈场景;现代空间模块融功能美学里,睿思・论辩坊与圆桌派通过可移动榫卯屏风、磁吸白板实现功能场景切换,星语・追光坊以智能调光系统与人体工学设计营造沉浸式氛围,大厅以莫比乌斯环吊顶构建开放社交枢纽;未来空间模块融科技中,智趣・奇遇坊,觅踪・侦探坊,通过科技装置实现文化探索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同学们现场汇报
三、现场汇报与专业点评中的文化思辨
学生汇报围绕模块特色展开,既展现了文脉传承模块中传统元素的现代解构思路,也呈现了未来空间模块里科技与文化的交互创意。教师点评则从模块设计逻辑出发,杜航与李彦平老师肯定了非遗元素从装饰符号到空间基因的转化,箕城书院宋佩琦老师高度评价此次设计是双院协同育人的生动体现,鼓励同学们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对部分作品提出功能优化方向,现场学生表示将据此精进方案,推动设计与书院需求的深度契合。

教师点评
四、课程展的文化育人价值与未来启示
本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展,是艺术传媒学院深化“双院制”协同育人模式、积极践行“完满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课程以真实的书院空间为画布,引导学生将理论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充满巧思的现代设计深度融入承载文脉的书院空间,不仅赋予了箕城书院全新的功能体验与美学价值,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书院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孵化与完满实践基地的核心使命。这场空间与设计的对话,为未来双院在文化育人、空间赋能方面的持续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境设计教研室供稿)
撰稿:杜航,王志琦,校稿:范钱江,校审:孙琪,编辑: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