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家具设计》课程团队由孙琪老师作为牵头人,陈俊、牛丽娜、马斌老师担任授课教师,课程结课内容由教师团队精心策划,以环保材料(PVC、瓦楞纸等)为载体,将“中国古代的十二把椅子”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家具设计之中,旨在探索传统工艺与环保理念的融合之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过程中升级课堂形式,搭建第二课堂,将非遗传承人请进课堂。5月29日邀请成飞先生(晋作家具非遗传承人)以“双师课堂”的形式,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有别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非遗传承人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生动地向同学们阐述了晋作家具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脉络、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使课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充分延展。同学们沉浸其中,不仅对晋作家具的非遗文化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更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为后续的家具设计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元素与传统韵味。


课程中,组织学生走进衍生课堂——校园非遗博物馆,一件件古老的家具展品仿佛是一扇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引领学生们穿越回不同的历史时期,去探寻家具背后的故事与发展历程。专业的讲解员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剖析了不同时代家具的造型特点、装饰风格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家具历史文化的理解。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更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家具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他们今后在家具设计领域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十二把椅子”的结构、造型与文化内涵,从明式圈椅的简约线条到宝座的庄重气势,从太师椅的典雅风韵到交椅的灵动便携,传统元素在环保材料的重塑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今对话的故事,既保留了古代家具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设计的简洁与实用,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无限可能。


课程教学过程中,牛丽娜老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初期,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十二把椅子”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以及制作工艺。学生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古代椅子的设计精髓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设计构思阶段,组织了多场小组讨论,学生们在热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小组从古代椅子的榫卯结构中汲取灵感,巧妙运用于环保材料的连接;有的则注重在造型上体现传统韵味,同时兼顾现代人体工程学原理,使椅子既美观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克服了环保材料在强度、耐久性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反复试验与改进,掌握了环保材料的性能特点,探索出了多种创新的制作工艺与技法,使作品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在成果汇报环节,每组学生代表详细阐述了设计理念与制作过程。他们从对古代椅子元素的解读到环保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从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到最终成品的呈现,充分展现了学生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对每件作品进行了细致点评,既肯定了学生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与践行环保理念方面的努力与创新,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如在结构稳定性、材料耐久性以及设计细节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


本次《家具设计》课程成果展不仅是学生创意与实践成果的展示,在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方面的一次新尝试。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环保材料相结合,学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家具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设计思维与环保意识。学院将继续秉持“创新、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创新中不断超越,为推动设计教育与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环境设计教研室供稿)
撰稿人:牛丽娜,校稿:范钱江,校审:孙琪,摄影:张帅,编辑: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