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近日,艺术传媒学院与远景学院开展跨学科团队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艺术类实践教学方式。环境设计专业《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团队,依托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与晋中市太谷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打造的校地合作新阵地,挖掘在地文化,将晋中特色古建筑形式及文化与课程综合实训深度融合。在太谷古城办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走进太谷古城,通过专业导师、基地导师、语言导师三方协同授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把专业课堂搬到户外,把理论知识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并在欣赏与感悟艺术之美的同时,加深了文化认知,提升了用英语传播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力量。
实践教学合影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除了传统知识讲解外,首重山西地域文化渗透。课程采用一中心、一主导、四维、四通、三融的教学模式,运用新型PBL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设定、资料发放、学生讨论、提升学习效果。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 项目引入、内容拆分、明确过程性目标,线下: 实地调研、方案讨论、小组协作,将课程思政分内容、分批次、分场景、分先后的植入,引发学生反思,最终达到思想上共鸣。同时实现同伴学习,进行学习进程的指导与监督,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新型PBL教学设计
此次教学实践是在前期课程理论授课中,通过对山西地域古建形式及文化不断渗,同学们已对山西古建有了一定了解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理论搬到现实中,有效进行“身临其境”的学习研讨,4月6日上午,课程负责人杜航老师根据《室内空间设计》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将课堂设在太谷古城里。邀请专业教师牛丽娜、刘晓婷两位教师和古城办工作人员的协同指导下,同学们边看边听边拍边学,学习认识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构件、辨别特征、建筑与晋商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并从中体会工匠精神、晋商精神。“在整个讲解期间,同学们用相机拍下几位老师所讲解的建筑、装饰、图案、构件等,用视频、录音以及用笔记录下来其所在位置及文化内涵等”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亲身实地考察,亲手触碰到一些古建筑文物,加之讲解员的现场讲解与答疑,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及晋商精神,现在更加深入理解了许多以往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内容。
书院明确调研任务
按小组发放任务单
白塔寺考察
孔祥熙宅院考察
现场专业指导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发展战略之一。但是随着国际化的进程的推进,就越发需要珍视本土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本土特色地方文化通过信息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将其传播出去。杜老师考虑到艺术类学生对英文掌握的具体情况,特别邀请远景学院吴晛莉老师,提前准备了关于古建的英文单词打印词卡并讲解单词含义,以“按图索骥”为任务驱动,让同学们在参观记录的同时,按照自己抽取到的古建筑英文单词进行拍照打卡,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同学们从中不止熟练的掌握了英语口语技巧而且还通过其中的乐趣掌握了古建筑的特点与建筑风格。并熟练的以全英文介绍古建的名称,在这期间通过完成隐藏任务并录制视频让同学们对英文单词的运用与理解更加清晰。
远景学院吴晛丽老师单词讲解
单词打卡
实践是专业提升的“催化剂”,在课程考察中,除了对建筑形式方面视觉符号的考察外、结合建筑英文单词讲解、讲解员对历史文化地解说,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历经千年的古建筑,和她讲述的这座古城的故事。学生通过此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三方协同实践教学,加深了对古建筑形式及文化的认识,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并且在小组协作调研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并且为下一步的设计创作奠定扎实基础,这些在实践中所得到的经历是在课堂中永远无法得到的。《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组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小组调研成果汇报
合影留念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撰稿:杜航 李若闻 校稿:孙琪 摄影:教学团队师生 编辑: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