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融艺于思 创领未来:我院教师在第十一届全国批判创新教育大会上思辨风采展现

发布时间:2024-07-11阅读数:


7月5日至7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一届全国高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盛大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主办。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60余所顶尖学府的100多位教育精英与学者,共襄盛举,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赋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与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双轮驱动。批判性思维,作为理性与创造力的核心引擎,其教育价值愈发凸显,被视为解锁“钱学森之问”——即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一把关键钥匙。

会议期间,孙琪副院长发表了主题报告,不仅梳理了我院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还深刻阐述了“慢-论证-醒来”教学原则的精髓,为应用型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思路。报告上强调,在全球化与科技革新浪潮中,艺术类学生亟需以批判性思维为翼,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化挑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以《面向未来的应用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角色与挑战》为题,分享了学院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与专业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详细介绍了近一年来,学院如何以论证为核心,构建批判性思维培养体系,为艺术类专业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卓越的道路。

在应用型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蓝图中,批判性思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深化艺术理解、激发创新潜能的利器,更是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创造价值的关键。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勇于质疑、勇于挑战,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艺术现象,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个性的作品。同时,他们还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既符合艺术规律又适应市场需求的策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飞跃。

此外,批判性思维还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艺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跨越文化的鸿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观念与表达方式,从而在跨国界、跨文化的创作与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艺术的多元共生与繁荣发展。

会上,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主任委员董毓作了主题为《如何探究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批判性思维二元问题分析法的运用》的主旨报告,指出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对于揭示问题本质、分析深层原因至关重要。通过二元问题分析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问题解决技能,进而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深刻见解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

随后中山大学张仁铎长沙理工大学杜荣华西安欧亚学院孙建荣华中科技大学曹林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徐世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光林上海师范大学余党绪浙江大学王彦君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等专家,分别就批判性思维评测、教学实践、立德树人、ChatGPT、人工智能写作动力等专题内容向大会作了报告。

此外,本次年会还设有四个分论坛,分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和评价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教学的创新和探索等共有23个专题报告。

现场观摩课上,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师生为主角,复现了今年春季开设批判性思维小班教学的场景。生动的场景引起与会代表浓厚兴趣,观摩之后展开了热烈讨论。今年的圆桌论坛”环节十分新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就批判性思维教学和推广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在闭幕式上,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主任董毓教授表示,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是知识导向,那么未来的教育应该是问题导向,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让AI成为我们的工具。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帮助学生跳脱出原本的“思维定式”,学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论证,这样我们的科技创新才会迸发出更多新的活力。

在时代浪潮中,批判性思维创新教育成为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动力。两者携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鼓励学生以多元视角探索艺术,塑造独特风格。批判性思维训练深化艺术理解,提升思辨与批判能力,增强审美素养。跨学科教学打破界限,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综合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发展。总之,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为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养,成为推动艺术领域持续繁荣的重要力量。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国高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更为应用型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普及,将会有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校稿:孙琪 校审:盛卓立 编辑: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