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交流 > 学术交流 > 正文

我院教师受邀参加第四届全国设计类专业一流课程暨青年教师教学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2023-11-15阅读数:

 

11月2日,第四届全国设计类专业一流课程暨青年教师教学学术活动在四川美术学院小剧场开幕。论坛邀请到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十几所开设有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参加,并有行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多场学术讨论与演讲。我院教学副院长孙琪受邀参加周六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三场专题活动。

AEF0


“全国设计类专业一流课程暨青年教师教学学术活动月”始办于2016年,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两年一届的教学学术活动。历届活动通过邀请国内设计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围绕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探索性、实验性、前沿性特色课程与一流课程建设、设计竞赛、设计创作、设计实践开展教学交流和学术研讨,旨在推动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和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798F

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和带动整个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探索。通过聆听三场十八位嘉宾在专业教学上的思考和经验,共同搭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研讨平台,推动各专业的革新和变化,促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迭代更新,激发学生对于未来设计的想象,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视觉传达设计专场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岳副教授讲座主题为《融汇中西 突破平面——图形设计课程的融合与拓展》。周教授指出,图形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智慧,它看似非常基础,但会伴随每一位设计师的一生。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核心基础课程,周教授分享了关于图形课程的教学经验。分享中,周教授展示了如何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不同角度,多维度的讲授和训练图形语言的表达。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设计思考路径。

此外,周教授也分享了突破传统图形设计的平面局限,从空间和表达需求的角度进行图形语言的研究和探索,打造信息与感受的视觉场,这不仅是对图形设计教学内容的拓宽,也是对学生视觉认知的拓展。周教授谈到在教学实践中,传达图形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与现实空间的各种事物发生关联,协同完成信息的表达和视觉氛围的营造,不断培养学生形成以人的“感知”为核心的视觉传达行为。

9F31

AE5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翀副教授讲座的主题是《三维语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曹教授在分享中指出,开设基础专业认知型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了解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基本构成和原理,并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实践创作,以此实现计算机与设计领域的跨界融合,更好地去迎接未来设计的发展前沿。

在三维语境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适应新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之间思维边界的探索,了解设计未来的发展和教育方向,用多维的方式探讨设计在今天不断发展中所带来的多样化可能性。课程整体结合了计算机科学、视觉艺术和用户体验设计等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为设计教育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曹翀副教授的分享紧跟设计发展趋势,贡献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设计经验,也期望关注如何与人工智能协作的关系,如何在数字化的环境中保持人性化和创造力等。

D8F9

环境设计专场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崔笑声副教授,讲座主题是《艺术基因、身体认知、以“自己”为方法——环境设计课程分析》,崔教授分享了三门课程:艺术基因、身体认知、把“自己”作为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关键问题。这一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环境设计的深刻思考。这三门课程分别取自于大一到大三,有潜在的逻辑联系。

崔教授认为艺术基因来自于大一的一门课程,也被称为三维造型课。通过探索艺术史和文化,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环境设计的演变,以及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决艺术空间的三维图像逻辑,图像背后的逻辑的认识,建立艺术观念与环境设计关系的正确理解;身体认知:课程侧重于身体感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感知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情感来影响环境设计的决策;把“自己”作为方法:课程鼓励学生将个人经验和视角纳入环境设计中,以实现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设计方法。

D229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徐大路老师讲座主题《形式发现及空间剧场》,徐大路老师认为,在环境设计领域里有三大关键词——空间、形式和语言,作为环境艺术的发现之道,它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三个关键领域,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杰出的环境设计师。

课程理念吸纳了设计史上的三大思想源流:源自包豪斯的总体空间设想与工艺理性传统、当代艺术领域下开放的观念体系与多元的表达体系以及传统建筑学科中关于建筑本体问题的思辨。对这些资源的梳理,最终形成《空间、形式、语言》这门课程的底层逻辑,并在实施层面设计了四个训练单元,帮助学生在空间、形式和语言方面建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中,特别关注了空间作为剧场的环境设计,这是结合实用性和美学的重要领域,学生最终把一处教学空间转化为一个剧场,以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作品来展示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成果,为未来的环境设计挑战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综合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为环境设计领域的进步贡献了新的思想和创意。

7125

艺术设计学专场中北京印刷学院张馥玫副教授的讲座主题是《比照视野下的〈设计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探索》《设计学》,该课程针对本科二年级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史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是基于设计史与设计理论的综合性理论课程,强调设计学的综合性、强调思维训练与视野拓展、强调与时俱进与认知判断。

张教授介绍到课程在比照视野下,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设计学相关知识。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的比照,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对设计史上的关键信息形成基础性认知。并结合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实际过程,形成世界格局之下的本体观照,明确身份认同与历史坐标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是历史与当下的比照,引导学生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的发展、思想的变革、文化的生成。让学生在学设计史的同时,要有比照当下的问题意识,对设计参与社会的现实状况做出评价与讨论;最后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比照,通过生动和有说服力的案例来强调设计理论与设计研究的实践指导性,引导学生对设计的本质、规律、特征形成自觉的思考意识。

D48A

我们认为,教育方法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大问题”,课程和研究需要更多的去向生活,向真实的空间,人的问题去观察,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能够为社会的设计挑战提供新的、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通过两天的学习交流活动,我院教师认真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演讲,对学院设计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有着重大意义。今后我院将不断完善设计类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高标准建设设计类课程,持续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助推一流专业发展。

 

(艺术传媒学院供稿)

撰稿:孙琪,编辑:张晓龙